咖啡烘焙|聽說99%的咖啡館都想自己烘豆子?

-01-

99%的咖啡館老闆都想過自己烘豆子

        2年前,Nico還是北京的一名咖啡愛好者,出於情懷和熱愛,她在閒魚上買了一台三豆客的烘焙機,花了一萬多人民幣。同時買了一麻袋的咖啡豆,準備在家自烘焙。一想到自己能從烘焙開始把控咖啡豆的品質,甚至會烘出一款風味獨一無二的豆子,她開心極了。

        報名學習烘焙課程,看專業書籍,請教業界大咖,並在家裡一鍋一鍋、身體力行地開始試驗。天天晚上,家裡充滿了劈裡啪啦的聲音,Nico覺得這是豆子在唱歌。

        練習了幾個月之後,這個烘焙機廠家搞了一場烘焙比賽,給有機器的顧客寄了一袋豆子,讓他們烘焙好再寄回總部參加評比。 Nico精心烘焙了這袋豆子,然後滿懷期待寄了出去。但是一周後,得到的回復是:你的豆子根本沒烘熟,豆芯還生著呢。Nico才明白,對於新手烘焙來說,別奢談烘出自己獨特的風味了,能均勻的烘熟都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後來開了咖啡館,Nico並沒有選擇自烘焙,一是店小放不下烘焙機,其次是她深刻的意識到,買機器簡單,但想烘好太難太難了。

        在德州的藍蓮咖啡,開業不久後,出於提升專業度和降低成本的目的,老闆熊棘也曾想過自烘焙。但是後來因為“沒錢學烘焙(自費好幾萬) ”,果斷放棄了。

        但也有成功的。採取自烘焙的長沙仰望咖啡,因為有3家店,有一定的出杯量優勢。所以整體來說,對於降低成本、培養特色口味是有幫助的。

        仰望咖啡老闆李成漢表示:“據我了解,99%的人都想在店裡搞烘焙,一是情懷、二是熱愛、三是展示。”

        鄭州的阿布阿布咖啡,老闆武鈺峰已經自烘焙7年了。他的咖啡館營收裡,豆子的銷量和營業額是5:5。在他看來:自己烘焙,做得好可以提升產品品質,還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而且自烘焙的咖啡豆也可以作為商品來銷售。談到鼓不鼓勵獨立咖啡館自烘焙,武鈺峰笑著搖頭,“烘焙的原理就是加熱,和炒菜沒有本質的區別,但炒菜人人會,能出來開飯館的是極少數。 ”

看起來簡單、又好處頗多的自烘焙,到底中間有多深的水呢?

 

-02-

咖啡烘焙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咖啡烘焙,在我心裡一直是個玄學。入行之初,只知道能自烘焙,是獨立咖啡館挺傲嬌的一件事。但烘焙到底是怎麼烘,也不知道,也不敢問吶。後來在朋友圈看到行業人士,大開腦洞地在家用鍋烘咖啡豆,就像炒花生一樣。在某寶上,居然發現了同款爆米花/烘焙咖啡豆專用鍋,不禁驚呆了。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烘焙,是在星巴克上海的烘焙工坊店,場面還是有些震撼的,但仔細看下來,覺得和冬天街頭炒栗子的原理有一絲絲神似。

        烘焙到底有何神秘之處呢?

        簡單來說,烘焙的原理就是加熱,通過熱力使豆子從生豆變為具有特殊風味的熟豆本質上和炒花生炒栗子一樣。

        專業一點講,要按照標準的烘焙曲線,把豆子投進去,豆子吸熱,溫度就會往上走,接著發生一爆和二爆。根據一爆二爆的不同分為:淺烘、中烘、深烘。和爆米花的區別就在於:咖啡豆中含有數十種風味物質,每一種物質會因為火力、時間、溫度等參數的不同而產生微妙變化。

        往深裡說,烘焙加熱的原理有直火烘焙、熱風烘焙、半熱風烘焙,每一種方式都有優缺點,日本相對較喜歡直火烘焙,國內目前使用較多的是半熱風烘焙。烘焙程度,簡單粗暴的劃分方法是:一爆就是淺烘,二爆就是深烘,兩者之間是中烘。淺烘對豆子的要求極高,手沖一般會選用淺度烘焙的豆子,會較多保留豆子原有的風味,深度烘焙會讓豆子更加焦香,商業咖啡一般都是深烘。

 

        總結一下,整個烘焙過程,就是根據豆子的品種和產地,設置合適的風門和熱力參數,使豆子逐漸升溫。升溫過程中,通過察看顏色,取樣棒聞味道,同時從顯示屏溫度,計時器的時間等隨時調節參數,控制豆子的成熟度說起來好像挺簡單,稍加鑽研就能掌握。但烘焙最難的地方在於:不穩定因素太多,豆子的海拔、產地、同一個品種的不同批次、不同時間、烘焙時氣溫的不同,烘焙時間多一秒少一秒,都會影響口感,出現不穩定性。

        “烘焙入門很簡單, 5分鐘就能學會,但想做成做好太難了,有的人甚至5年10年都不一定能烘出特色。”武鈺峰說。

        逗品咖啡,是一家蘇州的烘焙工作室,創始人藍莓已經做了7年烘焙了。在她看來,“對於新手來說,最初的困難是均勻地烘熟,接下來的難點在於怎麼都烘不出自己想要的口感、還有對一種豆子風味的穩定把控。”說一句,“市面上的豆子都太糟糕了,沒有符合我喜好的,所以我要自己烘”很簡單,但想要真正烘出自己的特色,難上加難。烘焙時長只有十幾分鐘,淺烘更短。但每一種豆子都不一樣,咖啡豆有的密度高,有的密度低,有的偏硬,有的偏軟,水分含量也不一樣,按照標準的烘焙曲線,中間還會有太多變量。

 

        想要做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烘焙訓練,然後隨時杯測,再調整參數再杯測,如此循環往復,直到能夠把控整個流程。不算時間和機器成本,想想每次熱鍋和烘失敗的那些豆子成本,都瑟瑟發抖。更可怕的是,對於許多咖啡館老闆來說,自烘焙,已經不再是從成本和營收角度考慮生意,而是一種戀上鑽研咖啡學問的偏執。

 

-03-

燒錢花時間還沒結果,我不建議你嘗試

        也許看到這裡會有人抬槓,就是因為難我才要做,難的事情做好了才有壁壘。沒毛病,自烘焙優勢很明顯。

1.提升咖啡品質

        從烘焙就開始把控產品的口感,如果能夠穩定烘出幾款有獨特風味的豆子,就再也不怕隔壁老王抄襲“你的臉”和“你的面”了。如果恰巧出杯量比較好,還能降低原料成本。

 

2.凸顯門店專業度

        先不說烘得好不好,大一點的進口烘焙機擺在店裡,就是專業的活招牌,忽悠一眾小白和愛好者,一說一個準兒。

 

3.增加產品品類

        自烘焙最少能增加2個品類,一是包裝好的豆子,二是掛耳包。在店裡喝完了覺得不錯,家裡有機器帶個同款豆子,沒機器的帶同款掛耳回去,順理成章。

 

4.發展To B生意

        這一點很難,但長遠來看,如果烘焙真的做好了,把自己的豆子批發給國內的其他咖啡館也是可以期待的。

 


        既能滿足自己的情懷和熱愛,又有這麼多好處,但烘焙這條船,為什麼還是不建議你上呢?

1.很燒錢

        買個國產基礎款的小型烘焙機,也要十幾萬了,進口的動輒30萬↑。如果想要報個課程,比如SCA咖啡烘焙師 初中級,學費+考證費合算起來四萬多塊。買了機器你還要屯豆子,屯豆子也佔壓資金啊,這還沒算烘廢的豆子。資金不充裕,離烘焙遠一點。

 

2.回本週期特別長

        據逗品咖啡創始人藍莓介紹:“從小白到60分的烘焙師,在個人非常努力,又有點天賦的情況下,最少要2年;而想成為一個比較好的烘焙師,5年我覺得都是說少了”。

        想想看,買個機器拼命練習5年,還不一定能成,而且前期不穩定的出品,你是扔了還是拿到店裡賣呢?扔了心疼,到店裡萃取影響出品。甚至有些店,一天賣不了50杯咖啡。這時候,你就算頭懸樑錐刺股,萬幸學好了烘焙,量跑不起來,對於店的經營,又有何益?

 

3.成功的不確定性

        “烘焙這個技術一兩年練不出來,更不是學了多麼高級的烘焙師課程就能搞定的,也不是跟著多麼牛逼的師傅學習下就行的。需要自己不斷烘焙,測試,再烘焙測試,不斷總結經驗。”藍莓說。不排除有些人沒天賦,根本就練不出來。

 

4.咖啡館重心應該在經營

        很多咖啡館,能把咖啡做好,能把咖啡館的運營和服務做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與其分心做烘焙,不如專業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自己好好研究下消費者的需求,把營業額提上去。

 

        總體來說,自烘焙這件事,善始者眾,克終者寡。很多小店花錢花時間,最後賠了夫人又擇兵,上網搜一下二手烘焙機就能看出一二。好一點的結果是擺在店裡,淪為作秀的“高級裝飾品”。作為經營者,開店之前要想明白,咖啡館的主業是經營,在吧台歲月靜好,笑容溫婉的沖咖啡,才是咖啡館老闆的最佳人設,何必砸錢砸時間把自己搞成一個“鍋爐工”呢? 

 

轉錄自 國君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