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歷史|美軍對台灣咖啡文化的影響

咖啡文化的演進史,在世界各國當地的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活動脈絡息息相關。

台灣咖啡發展史不過百年,但前六十年卻深受政治因素影響。最初期是由日本殖民政府打頭陣,為台灣咖啡種植與咖啡飲用奠定根基。

今日,我們要從戰後美軍駐台的三十年(1950-1979),來看美軍對咖啡飲用文化的推波助瀾。

總體來看,美軍駐台對台灣咖啡文化的影響,至少有三個層面: 一是咖啡廳的風月化,二是速溶咖啡的流通,三是烘培咖啡零售業的興盛。

 
 ○咖啡廳成美兵尋歡場所

       

日據時代的”女給咖啡館”,那是一種穿著高級訂製制服的咖啡廳女服務員,不僅從事飲料的派送與點單,還會坐下陪你喝咖啡聊是非。

不過日據時代的女給並非風月女子,多數只是陪客人純聊天,偶爾打情罵俏、搞點小曖昧。但是美援時代,因為駐台與在台度假的美軍人數增多,咖啡廳卻真的染黃了。

 

圖: 美軍駐台期間,街頭處處可見美兵(左側水手服士兵)

 

大量登台的美國大兵生活習慣,與台灣戰後社會純樸的民風格格不入。年輕的美兵需要休閒娛樂刺激。

一則1965年刊登在《聯合報》第三版的一則消息,揭露了咖啡廳成為美國大兵尋歡作樂的新場所。

「戰場上下來的人需要刺激,去酒吧間的人自不在少數,但酒吧間不是一切,也不必把美國青年估計得太低,認定他們的樂趣僅限於一二方向,在此同時,要為他們安排更多的項目,使他們能按照個人的興趣,各有所適。咖啡店、茶室可以分分工,闢設各種不同性質的音樂沙龍。」

 

 

因為太多在台美國大兵尋找身心調劑場所,有些咖啡廳為了賺美國人錢,就應景變身為風月交際空間。

許多報章雜誌競相報導咖啡館內的不良情色風俗問題,例如《中華日報》1962.年1月24日7版一則時事評論就這樣論述咖啡館的染黃現象:

“到咖啡館裡去的人,大都不懷好意,不是找刺激,就是玩一玩,能夠座座談談的能有幾個呢?動手動腳胡說八道既不能拒絕,又不好生氣,滿最愛啊情牙的的”,沒有一個存著好心眼。(中華日報1962.1.24:版7)

在1970年代台灣社會思想趨向開放的背景中,色情咖啡館更成為青少年情慾探索私密空間,咖啡館搖身變為當代情慾文化地標。

因為媒體的評議與八卦,咖啡廳在民間的形像開始毀多於譽,政府也將咖啡廳列入”八大特定營業”進行管理。八大營業場所,在台灣社會向來是有黃色糾紛的不良場所,隨著咖啡廳染黃議題嚴重,出入咖啡廳變得社會形象觀感不佳,讓真正想喝咖啡的人,需要另謀出路。

 

 
  ○美軍福利社推廣了速溶咖啡

圖: 台灣眷村歷史文物,美國海軍錨咖啡餐具

 

美軍駐台帶給台灣咖啡第二個影響,不似前一例這樣負面,而是正面且廣泛的。那就是飲用咖啡的喜好,隨著美軍駐台而融入庶民社會,協助打頭陣的就是美軍福利社販賣的速溶咖啡。

上下兩圖是台灣眷村(軍宅)文物的歷史展品,上圖是印有美軍船錨圖騰的咖啡杯盤,下圖是印有美國海軍USN字樣的咖啡匙。

在1950年代的美援時期,大量美國民間生活物資,隨著美國海軍各式艦艇登陸台灣。其中有包含這些代表美國飲食文化的餐具,以及美國海軍的速溶咖啡粉。

 

圖: 台灣眷村歷史文物:印有USN的銀咖啡匙。 

 

咖啡與美國軍隊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最遠可從美國南北戰爭軍人對咖啡的倚賴開始說起。美國軍方在二十世紀的二次世界大戰,都是速溶咖啡的最大採購戶。因而在二戰結束的美軍駐台期間,美軍營區的福利社,也都販賣著美軍的日常生活的必需飲品物料-速溶咖啡。

 

圖: 美國海軍在台的海軍營區福利社

 

早在美軍登台前,咖啡已經靠著日人在台的推廣,成為一種社交飲料。日據時代在台就已養出一批咖啡愛好者。

但因為上咖啡館這件事,由於前述風月問題,漸成為有爭議或讓人另眼相看的行為,所以咖啡愛好者需要從別處,而非自咖啡廳,取得咖啡。

美援時期的台灣經濟尚非自由貿易,咖啡無論是生豆還是熟豆,都是屬於進口貿易管制物品,取得併不容易。所以美軍福利社所販賣的速溶咖啡,就成為台灣咖啡愛好者取得咖啡原物料的最方便管道。

 

圖: 1960年代雀巢咖啡包裝廣告

 

最早隨美軍登台的速溶咖啡品牌是雀巢,不過因台灣民間更多人習慣咖啡飲品,麥克斯韋爾等咖啡品牌也陸續入台。

速溶咖啡因為其沖煮的便利性,推廣十分容易,加上台灣社會對美國”先進文化”的嚮往,不少戰後的中產階級家庭,也就這樣開始接觸並跟上這股風行美國的飲料潮流。

於是,台灣飲用咖啡的人口,一下子從日據時代少數階級(留日等醫生律師高級知識分子及藝文界人士),往下擴增到中產階級家庭一般住戶。

 

圖: 台灣早期港口城市區的進口商品零售業-委託行

 

這些逐漸擴增的咖啡飲用族群,除了採購美軍福利社的速溶咖啡,也不乏透過專門從事進口商品買賣的”委託行”,來採購咖啡。

這些委託行的貨品來源,通常是由船員跑單幫帶貨,所以委託行多數會靠近港口城市,例如基隆、台北艋舺、台南安平、高雄等地。

委託行內的咖啡,不單只是速溶咖啡品牌,也包含未研磨的烘培咖啡豆。隨著美軍速溶咖啡在台的攻城略地,漸漸有商人看到烘培咖啡豆的商機,開始嘗試在台拓展零售烘培豆的業務。

 
   ○台灣鮮烘豆零售鼻祖-蜂大&南美
 

 

與台北港口區艋舺緊鄰的西門町,在1956年前後,在熱鬧的成都路上,忽然間出現兩間比臨而居的咖啡專門店鋪,一間叫做蜂大咖啡,一間較做南美咖啡。

這兩間店,暨是咖啡館,更是新鮮自烘咖啡豆與咖啡器具的零售店鋪。這兩家迄今仍在原址屹立不搖的一甲子老店,見證了台灣咖啡文化光榮的發展足跡。

蜂大與南美的興起,與台灣當時特殊的政經環境有關。原來,戰後的台灣雖在1950年起接受美援協助長達15年,社會西化建設與文明西化程度快速,但針對咖啡市場來說,因為實施外匯管制,進口並不容易。當時從事進出口業務,需要跟政府有些關係的廠商,才能取得貿易資格。

同時在1950年代,不僅咖啡廳列為八大行業列管,咖啡進口本身也涉及高達120%的奢侈稅,因次從事咖啡豆買賣的人非常罕見,這也導致前述所說”委託行”的盛行,以及美軍福利社速溶咖啡大受歡迎的原因。但是有進口門路管道的商家,看準了咖啡豆市場競爭者寡的商機,決定投入”本地現烘”的咖啡熟豆業務,和美軍福利社那些製造日期因飄洋過海而久遠的速溶咖啡,比新鮮、比美味。

這是南美咖啡與蜂大咖啡開業的主因,可以說是,美軍為台灣咖啡打下飲用基礎,而南美與蜂大則是第一批早鳥,嗅到商機近來佔零售業市場。

 

 

   ○港味古早零食配咖啡-蜂大咖啡
 

 

蜂大的創店老闆是曹志光先生,家族本從事蜂蜜養殖出口業務,1956年曹志光接棒家族事業成立蜂大食品。

蜂大在成都路的原址出租他人開店,不料有一次曹出船運蜂發生意外,數万蜜蜂飛出螫傷了他,經住院療養才撿回小命。之後曹先生不再運蜂,欲放棄台灣事業移民美國。但蜂大原址房客不願退租,雖經法院官司判決取回店鋪,但判決規定該址不得出租僅能自用,所以曹先生又留下在台灣處理店鋪使用問題。之後曹先生想起自己平時運蜂出國時,親友都托買咖啡或咖啡器具,曹先生在1962年決定公司轉型,改販賣咖啡烘培豆與周邊器具。不料這一轉型就是一甲子,咖啡成了他的新家族事業,目前由第二代接手經營蜂大咖啡。

 

圖: 蜂大是六零年代少數販賣自家現烘咖啡的店家

 

蜂大二代店家叫曹世華,為了與隔壁賣西點蛋糕的南美咖啡區隔,他認為配咖啡的食物不必份量大如蛋糕,可以更輕巧,他決定引進港式小點心,例如倫敦糕,核桃酥、杏仁餅、雞仔餅等。他將這些零食陳列於玻璃罐中販賣,玻璃罐雖讓店鋪看起來台式雜貨舖,但卻大獲好評,成為蜂大的一大特色與賣點。

* 蜂大咖啡

108台灣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42號

週一至週日 08:00~22:00

 
 
   ○現烘現磨咖啡鼻祖-南美咖啡
 

 

成立於1959年的南美咖啡,創辦人是王振富先生,生於日治時期,原址一開始是經營西點蛋糕,後因王先生曾在海南島待過,喝過咖啡的滋味,聽說云林有種植咖啡,就評估自家烘豆零售的念頭。

當時台灣的咖啡店,因為進口咖啡管道不易,多數咖啡店都是使用美軍福利社的速溶咖啡,以加熱水沖泡方式給客人飲用,真正使用烘培咖啡豆研磨的非常有限。王先生獨自從國外引進民間第一台咖啡烘豆機,研究自家烘培,算是當時台灣第一人。

 

圖: 南美咖啡二樓供應現磨咖啡與西式早餐

 

儘管南美是早期投入自家現烘咖啡的零售業者,但當時台灣販賣咖啡飲料的店家,不論是美軍俱樂部、飯店還是西餐店,都不願購買南美較昂貴卻新鮮的烘豆,寧選進口罐裝的速溶咖啡。

為了開拓零售市場,王振富在成都路店門口現烘咖啡,讓咖啡香成為攬客的活廣告,南美成了台灣自家烘培現研咖啡店的鼻祖。

因為南美的篳路藍縷,到了1790年台灣經濟起飛,大量留學生海歸後,台灣各地開始興起新一波”現烘現研”咖啡店家,全都是拜南美所賜。

南美對台灣咖啡推廣史的貢獻,不言而喻。

* 南美咖啡

 108台灣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44號1~3F

週一至週日 08:00~21:30

 

今日遊客若再訪南美,會遇到許多八十多歲的長者,他們都是老客人,來南美喝一份時代的記憶,追憶青春時期的成長回憶。

蜂大與南美,歷經一甲子歲月的咖啡老店鋪,雖沒有今日新式咖啡館燈光美氣氛佳的裝潢,也沒有趕上淺烘等第三波咖啡的精品流行風。

但這些老店鋪本身,卻保有歲月推移間無形的台灣豐富咖啡文化資產,非常值得愛好咖啡的朋友到此一訪,緬懷那個取得咖啡不易年代,站在店門口啜飲一杯產地咖啡的無名感動!

 

轉錄自 咖啡公社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